5月24日,长沙银行因被动减持未预先披露被上交所通报批评。
【资料图】
据上交所公告,长沙银行股东湖南新华联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所持股份被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减持,但未提前15个交易日履行预披露义务,涉及股份达1702.30万股,占比0.42%,其行为违反证监会《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股东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减持股份实施细则》等相关规定。
对此,新华联建称,去年11月25日,新华联建设通过查询中证登系统获悉,中证券营业部在未提前告知的情况下,于去年11月23日至24日累计卖出其所持长沙银行股份452.30万股,因此,是被动违反减持相关规定。
虽然及时做出详细解释,但上交所并不认可。
上交所认为,根据长沙银行去年11月26日披露的公告,新华联建设股份被动减持系华夏银行根据法院作出的判决申请的强制执行。根据上述判决,华夏银行对新华联建设提供质押的2300万股公司股票折价、拍卖或变卖的价款享有优先受偿权。
且根据新华联建设等相关方提供的材料及说明,新华联建设已于事先知悉法院就上述判决的执行通知书及恢复执行通知书,且中证券向其简要说明了协助执行通知书的内容,因此其应当已于事前知悉其所持股份将通过集中竞价方式被动减持事项,相关异议理由不成立。
基于此,上交所还指出,长沙银行及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务必高度重视相关违规事项,建立股东所持公司股份及其变动的专项管理制度,明确相关主体股票交易的报告、申报和监督程序,提醒其严格遵守持股变动相关规则。
规模与不良齐飞
长沙银行成立于1997年5月,于2018年9月在上交所成功上市,是湖南首家上市银行,也是湖南最大的地方银行。持股湖南省首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长银五八消费金融51%股权,2017年1月24日开业,
长沙银行的主要业务集中在当地,具体业务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个人业务、企业业务和用卡业务。
其中,个人业务包括投资理财、储蓄、消费贷款、经营贷款、网络金融等;企业业务包括公司理财、贷款服务、贸易金融等;用卡业务涉及家装分期、购车分期、车位分期等。
近几年,长沙银行业务稳健发展,从2015年至2021年,其营收与净利润均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近四年资产规模增长速度超60%。
2022年,长沙银行营业收入228.68亿元,同比增长9.58%;净利润68.11亿元,同比增长8.04%,总资产9047.33亿,而到今年一季度,长沙银行的总资产已增长至9544.44亿元。
盈利能力与资产总额持续攀升,但与此同时,其资产质量却令人堪忧。
从公开数据来看,2011年,长沙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仅为3.12亿元,而到2021年,这一数据则已增加至44.23亿元,这意味着,10年时间,长沙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已增长13倍多。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规模增大产生更多的不良,是企业发展的必然,但若过快增长势必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不良贷款余额的增加,长沙银行的资产损失计提的规模也逐步上升。数据显示,2017年-2021年,长沙银行资产减值损失分别为23.23亿元、34.14亿元、51.67亿元、56.91亿元和66.55亿元。
而2022年,长沙银行共计提用及其他资产减值损失74.56亿元,同比增加7.45亿元,增长11.10%。
其中,计提用减值损失74.41亿元,同比增长11.81%。资产减值损失连续两年超过当年净利润规模,这也导致长沙银行的ROE水平逐年下滑。
数据显示,2017年-2022年,长沙银行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8.25%、16.91%、15.61%、13.76%、13.26%、12.57%,对股东的回报能力趋弱。
投诉量霸居榜首,频繁踩雷
若仅从营收与利润来看,长沙银行业绩亮眼,但其实,在发展过程中,其踩过的坑也不少。
业绩增长,却频频踩雷,长沙银行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长沙银行之所以会频繁踩雷,究其根源或在于内控较为紊乱,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业内人士直言,这类诉讼事项对长沙银行造成的影响不可小觑,一方面将直接影响其品牌形象,拉低其品牌任度;另外一方面也会分散精力,影响公司日常生产经营。同时,难以追回的欠款无疑会导致银行贷款不良率提升,引起用减值,甚至产生系统性风险。
但其实,长沙银行面临的问题远不止如此,在业务狂奔的路上,忽视用户体验而带来的负面效应正在显现。
今年3月15日,湖南银保监局发布《2022年辖内银行业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显示,2022年,湖南银保监局共接收并转送银行业消费投诉3572件。其中,涉及信用卡业务投诉759件,占投诉总量21.25%;涉及个人贷款业务投诉1508件,占投诉总量的42.22%。
长沙银行消费投诉533件(含信用卡),占城市商业银行(含民营银行)投诉总量的59.49%。其中,信用卡业务投诉332件,占长沙银行投诉总量的62.29%;个人贷款业务投诉117件,占长沙银行投诉总量的21.95%。
长沙银行2022年年度报告披露,截至2022年末,长沙银行贷款总额4260.38亿元,其中企业贷款2409.78亿元,票据贴现130.19亿元,个人贷款1720.42亿元。不良贷款余额49.37亿元,不良贷款率1.16%;关注类贷款余额 63.03 亿元,关注类贷款率 1.48%。
企业贷款方面,建筑业贷款362.44亿元,房地产业贷款109.14亿元。个人贷款方面,住房按揭贷款659.93亿元,个人消费贷款555.75亿元,个人经营性贷款295.34亿元,信用卡垫款209.41亿元。
记者注意到,虽然长沙银行的不良率并不算高,但在2022年年度报告中搜索“不良贷款率”只有4个记录。长沙银行并未将不良率拆分披露,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以及具体行业/类型的贷款均未单独披露不良率。
值得注意的是,长沙银行2022年先后三次公开“踩雷”。其中,新华联石油逾期2.65亿元,中国恒大集团逾期4.14 亿元,恒大汽车逾期14亿元,金旺铋业逾期9.10亿元。
2022年4月,长沙银行起诉恒大贷款担保人,要求提前履行保证责任,归还全部剩余贷款本金约14亿元。
根据公告,2019年4月1日至2021年4月1日,长沙银行与恒大智能汽车(广东)有限公司(简称“恒大汽车”)分别签订了8份《人民币借款合同》,合同约定长沙银行累计向恒大汽车发放贷款15亿元,被告深涛生活服务(广东)有限公司(简称“深涛服务”)为上述15亿元贷款提供最高额连带责任保证担保。
15亿元贷款到期日为2027年4月28日,但2022年3月8日,深涛服务股权发生变更,唯一股东由恒大汽车产业园投资(深圳)集团有限公司变更为“中航信托”。为此,长沙银行向深涛服务发送了提前履行保证责任的函,要求其收到函件后三日内提前履行保证责任,但被告截止公告之日未履行保证责任。
长沙银行管理层在之后的中期业绩会上表示,借款人恒大汽车未发生实质性违约,担保物价值基本能覆盖恒大智能汽车14亿贷款,相关诉讼正按法定程序推进。
2022年9月,长沙银行在行可转债反馈意见回复中披露,截至 2022 年 6月末,长沙银行逾期 90 天以上贷款中未纳入不良贷款共 6.79 亿元,具体包括湖南新华联国际石油贸易有限公司 2.65 亿元贷款,以及中国恒大集团4.14 亿元商票贴现。
其中,新华联石油贸易发放贷款的贷款余额共计 2.65亿元,逾期天数为122-132天,五级分类为关注类。近年来,新华联石油贸易出现债务风险,发生贷款逾期的情况,长沙银行已将相关贷款视同不良贷款进行管理,并按照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计提信用损失准备,计提金额共计1.68亿元,计提比例达到63.33%。
恒大集团商票贴现涉及的贴现申请人共计12户,贴现余额共计4.14亿元,逾期天数为146-323天,五级分类为关注类。上述逾期的恒大集团商票贴现的申请人皆为恒大集团上游企业,因贴现商票逾期,客户多次反映征信已严重影响其融资、投标等正常经营运作,导致难以响应“保交楼”政策。长沙银行已将相关贷款视同不良贷款进行管理,并按照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计提信用损失准备,计提金额共计2.62亿元,计提比例达到 63.33%。
2022年底,长沙银行公告显示,2018年8月3日至2019年6月26日,长沙银行与借款人湖南金旺铋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金旺铋业”)签订了多份《人民币借款合同》,长沙银行依约向其发放贷款,截至2021年1月17日,金旺铋业所欠长沙银行贷款本息合计为9.10亿元。
根据上述公告,长沙银行分别与14名被告签订了《最高额保证合同》,担保的最高债权数额为分别为9.06亿元、4000万元、2000万元。长沙银行要求上述被告在各自担保范围内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根据公告,因借款人金旺铋业被郴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破产重整,无法保障长沙银行贷款本息清偿,根据借款合同、保证合同等约定,长沙银行有权要求担保人承担担保责任。据公告披露,长沙银行已将诉讼所涉贷款进行了核销处理,因此即便9.1亿元收不回,预计也不会对当期利润或期后利润造成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