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交汇点讯 3月30日至31日,全市高质量发展项目推进会召开,这次项目推进会是全国“两会”后盐城召开首次项目现场会,也是今年新一轮全市高质量项目推进会的首场,与会同志先后观摩了东台市的富安印刷包装特色产业集群、南沈灶果蔬椒乡现代农业产业园、富乐德石英·半导体、徕木精密电子连接器、领胜城3C系列组件模组和大丰区的洪田高端成套装备、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新能源科创园、阿特斯储能系统、蜂巢能源锂离子动力电池、中天大丰海缆系统、海恒海上风电装备等12个产业项目和载体,充分感受东台和大丰两个板块产业发展的新格局、新气象,进一步造浓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氛围。
去年以来,东台扎实开展企业大走访、项目大推进、产业大招商,及时出台36条助企纾困政策,700多家企业入驻产业链供应链协作平台,减免缓退税费32.8亿元。以重大项目撬动增量扩张、存量优化,实现晶澳光伏、智泰储能电池2个百亿级制造业项目的历史性突破。当前,东台以东台开发区、高新区和沿海区为主战场,以10个市级招商局为主力军,集最优资源、配最强专班,精准开展链式招商。同时,持续壮大主导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大健康“三新两特”产业规模突破1200亿元,占制造业比重达78%。去年,地区生产总值历史性跨上千亿级台阶、达1052亿元,完成全口径工业应税销售1500亿元、增长18%。
今年一季度,东台将“拼经济、开新局”作为首要任务,将三年目标和今年任务分解到季、细化到月,按照“任务清单化、清单项目化、项目责任化”推动和落实。在产业发展上,围绕盐城“5+2”新兴产业体系和23条重点产业链,全面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和大健康“三新两特”五大主导产业体系,系统构建产业链条、产业集群、产业生态,致力打造5条地标性产业链。构建3区+13镇的特色产业集群,年内力争实现全口径工业应税销售1700亿元。在企业运行上,启动新一轮企业大走访,“科级干部全覆盖、规上企业全覆盖”,将省“42条”、盐城“56条”和东台“20条”等政策送到企业,竭尽所能帮助企业想办法、找市场、多开票。在项目推进上,按照“洽谈项目抓落地、落地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竣工、竣工项目抓满产”的系统思维,突出项目开工率、项目列统率、投资完成率、竣工达产率“四率齐抓”,重抓推进5个省重大项目、51个盐城市重大项目和100个东台市重大项目,实行月度汇报、双月观摩、季度考核,重点保障推进,确保亿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后一年内都能转化为规上企业。在招商引资上,充分发挥绿色生态、产业生态、营商生态“三大优势”,紧盯行业龙头、央企国企,对照“三图三清单”,精准开展链式招商、以商引商、基金招商。今年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东台就举行了“招商出征”,力争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00个以上,其中100亿级项目1—2个、50亿级2—3个,10亿级20个左右。
大丰立足新能源及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泰新能源、长三角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蜂巢动力电池等10个项目列入近几年省重大项目清单,总授资102亿元阿特斯储能、100亿元天合储能项目开工建设,100亿元蜂巢动力电池项目一期量产。去年,全区全口径工业应税销售突破1600亿元,开票销售超百亿元企业3家,纳税超亿元企业6家、超10亿元企业1家。大丰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要建设试点县,拥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规上数字产品制造业实现应税销售350.8亿元、增长183.8%。
“沿海”与“上海”是大丰发展的最大空间和优势,建有国家级中韩(盐城)产业园临港产业配套区、上海江苏省级层面共建的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以及常盐工业园、苏盐沿海合作开发园区等南北共建园区,支持盐城建设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连续两年写进省政府工作报告,其中大丰占产业基地面积78%,产业基地45项基础设施工程全部开工、42个产业项目竣工投产11个,产业基地实现“一年出形象”。深化“一区多园”改革,全力服务支持合作园区高质量发晨,沪苏集聚区各项指标大幅提升,苏盐园区亿元以上项目新开工10个、竣工6个,常盐工业园在省南北共建高质量发展创断试点园区评估中位居前列。
“盐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最紧迫的任务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最突出的短板是现代产业体系滞后,最基础的载体是市场主体,最有力的抓手是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这是全市上下都要抓紧抓好的大事。”盐城市委书记周斌表示,越是发展任务重、发展要求高,越要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不动摇,竞逐新赛道、赛出高水平高质量;越是竞争难度大、制约因素多,越要坚持新发展理念不动摇,坚定走创新驱动、科技创新之路;越是经济运行风险挑战大、不确定因素多,越要坚持重抓项目不动摇,在市场一线想办法、在产业一线谋对策、在项目一线找出路,以项目工作的确定性对冲市场不确定因素。项目的标准坚持“四个有利于”,即要有利于城市地位巩固提升、有利于产业质态转型升级、有利于产业特色充分彰显、有利于经济社会效益不断提高。坚持把项目工作放在更高的定位中去推动,以更高的标准抓项目、更大的干劲招项目、更优的路径促项目、更实的举措保障项目。同时,用好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重大机遇,将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入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打造绿色制造之城、绿色能源之城、绿色生态之城、绿色宜居之城上先行先试、勇蹚新路。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文婧
编辑: 裔兆群